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。戴宗晴就是这样一位一切为了病人,扎根山区行医30载的好医生。他把青春年华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全都献给了鄂、豫、川、陕的秦岭巴山人民。
三十年来,戴宗晴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:白天坐诊和给病人作手术,晚上9至10点,必到病房巡视危重病人和当天做手术的患者,使许多病人的病情变化得到及时处理。一次一位白天做了痔疮手术的70多岁的老人,晚间表现为情绪烦燥,痛苦不安,戴宗晴断定为肠腔出血所致,打开腹腔,1000多毫升的血全积在直肠里。病人得救后感激地说:“您看了我一眼,救了我一命呀!”
戴宗晴看病,无论干部、工人、农民他都一视同仁,无论大病、小病他一律精心诊治。平时,不仅看大病,做大手术,对一些患者的诸如切个阑尾、拔个指甲等小毛病也很精心。越是贫困的人,他越是尽可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。关键时刻,为了挽救患者生命,甚至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。一次,戴宗晴在竹山县巡回医疗时,一个产妇因大出血生命垂危,急需输血,可当时山沟里没有血源,正患肠炎身体十分虚弱的戴宗晴在得知自己的血型与产妇相同时,不顾同事们劝阻,立即将自己的血输给产妇。产妇和孩子得救了,而他的身体已极度虚脱。为抢救垂危患者戴宗晴多次献出自己的鲜血。
几十年来,戴宗晴始终把病人的疾苦放在心上,始终把科研攻关的目光瞄准患者最迫切需求的领域。直肠癌是严重困扰山区人民健康的一种疾病,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在切除癌肿的同时,再造人工肛门,在腹部吊上粪袋,这对于山区的患者来说无异于丧失劳动能力。戴宗晴从医学文献上看到国外用液氮冷冻手术法治疗直肠癌的报道,大胆地把这一方法应用于临床,于76年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例直肠癌冷冻手术,迄今已成功进行了64例,其中5年以上存活率达70%。
看到工伤事故使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一下子成了肢体断离的伤残人,戴宗晴决心攻克断肢再植的难关。当时我国创伤医学尚处于起步阶段。1972年,他和同事一起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。至今已进行120例断肢(指)再植手术,成功率达80%。
十堰地区是肝癌高发区,为了对付这一顽症,戴宗晴奋斗了近10年。经过无数次的试验,终于在1988年将“全方位冷冻法”的全新疗法正式用于临床,将中晚期肝癌不超过三个月存活期大大延长。十几年来共冷冻治疗肝癌110例,存活期一年以上的达75%,三年的占36.5%,五年的占15.4%,十年生存率占11%。1989年中科院院士组成的专家小组鉴定,这项技术在国内属领先水平,接近国际先进水平。
戴宗晴行医几十年,从不收受病人的“红包”,他常说,一个人生了病,最需要人们的同情和帮助,如果还接受他们的馈赠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无论病人以什么样的心情,以什么隐蔽的方式赠送,他一概谢绝。
戴宗晴不仅不收病人“红包”,相反还时常接济山区贫困的农民。一次戴宗晴查房,来到一位孤寡老人床前,在为老人检查完后,默默掏出20元钱塞到老人枕下,老人拉着戴宗晴的衣襟,流下了眼泪。
戴宗晴1970年进山,一干就是30年。这期间他有很多机会可以离开山区去发展,但他不改初衷。80年代初,戴宗晴的导师裘法祖教授出任同济医科大学校长,曾问过他,要不要换下位置,他婉言谢绝了恩师的好意。80年代末,深圳不少医院重金聘请他,他也没动心。这期间,组织上曾几次考虑让他当院长,他认为自己更适合当一名医生,多次谢绝组织的关心,依然不知疲倦地忙碌在病房里和手术台前。与此同时,他把培养年轻医务人员早日成才看作是自己的责任,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医疗技术传授给他们。在他手把手的传帮带下,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医务人员成为医院各科的骨干。
(本报记者整理)